当前位置:
编号:94043
养成整理习惯比早识字重要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16日 生命时报 2021.03.16
     收拾玩具锻炼条理性 扫地洗碗培养责任感

    养成整理习惯比早识字重要

    受访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学前教研室教研员 宗文革

    本报记者 严立新

    孩子“咿呀”学语那天起,很多家长就开始教识字认数了。不仅如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少父母给两三岁的娃报了各种早教班。对于这种现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提出:“在我看来,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

    针对唐江澎委员的建言,专门从事学前教育的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学前教研室研究员宗文革非常赞同,她说:“家长让孩子把过多时间用在识字认数甚至才艺上,无形中忽略了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整理是一种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是一种行为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符合3~6岁幼儿具象思维的特点,而识字等学习内容对于幼儿来讲过于抽象、枯燥。因此,学龄前儿童没有必要提前识字、学习文化课知识,而应该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在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成长。

    宗文革认为,幼儿时期具备善于整理的能力,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1.满足兴趣需要。小孩具有强烈模仿成人劳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和妈妈一起整理床铺、扫地、洗碗等。2.建立自信心。家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与条件,可以帮孩子建立动手能力的自信心。3.形成条理和秩序。孩子简单收拾玩具这个过程,其实无形中帮他形成了做事的条理,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分清先后顺序,形成秩序习惯。4.锻炼协调性。动手过程中,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动作的协调性都得到了锻炼,各方面知识技能、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也能融会贯通。5.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积极主动的做事习惯,慢慢就会知道珍惜劳动成果,也能进一步体会父母的辛苦与不易,懂得帮助关爱他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使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宗文革建议,整理习惯从小就应加强培养。

    4~6个月:能够将玩具在两只手之间交换。

    7~8个月:能够用手抓东西吃,会自己抱奶瓶喝奶。能用拇指食指捏起细小物品。

    1岁左右:能够反复拾起东西再扔掉;能够配合成人穿脱简单的衣裤。

    1岁半左右:能够推、拉、搬运玩具;能够自己喝水、用勺子吃饭。

    2岁左右:能够自己洗手、擦手;自己拉开、闭合普通的拉链。

    2~3岁:能够自己解开、扣上衣服上的大纽扣。能把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喜欢帮忙做家务,爱模仿生活中的活动,如扫地、喂娃娃吃饭等。

    3~4岁: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解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