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3.20
编号:83687
人类行为不能让动物埋单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20日 生命时报 2020.03.20
     人类行为不能让动物埋单

    受访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工业化养殖研究室主任 吴 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副教授 聂 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蒋志刚

    本报特约记者 王连燕

    编者的话:地球上有万千物种陪伴人类共存,然而,“强大”人类的种种行为,却可能给其他生灵带去灭顶之灾。本期我们为读者揭示这其中的小小一角,但已足够触目惊心。希望人类日后能对自然多一份敬畏,对地球多一份责任。

    人为噪声

    逼疯鱼类

, 百拇医药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带来各种形式的污染,其中经常被忽视的就是人为噪声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影响。

    海洋中常见的人为噪声主要分3类:船舶噪声、声呐噪声和水下工程噪声(如水下打桩、水下钻孔及爆破噪声等)。以常见的船舶噪声为例,其声强一般为150~200分贝,随着海上航运密度增加,每年还在增长0.5分贝;而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强只有125分贝左右。海洋生物每天就在这样的轰鸣中生活。

    噪声会使海洋动物改变浮游和潜水规律、更改发音形式,甚至导致它们无法避开障碍物而发生致命碰撞。有研究显示,声呐产生的噪声会干扰鲸和海豚利用自身声音捕食的能力,使某些鲸类特别是突吻鲸受到惊吓,促使它们冲出水面,造成危险后果。海洋动物暴露在高强度声音之下,还可能导致暂时性听觉缺失或灵敏度减弱。当声强足够高时,动物的听力会永久性缺失,灵敏度永久性减弱。对某些物种来说,噪声更是直接致命的,例如鳕鱼等带有可膨胀膀胱的鱼类,会因为噪声而爆炸身亡。
, 百拇医药
    研究发现,目前海洋深处的海水吸收声波的能力比工业化时代前已减弱40%,这意味着海洋生物还将急剧减少。▲

    光污染让蛙虫不育

    如今城市夜晚灯火通明,映衬得星月无光。当光辐射增至一定量时,就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光污染”,动物也是受害者之一。

    人类的灯光扰乱了很多夜行动物的生理节奏,其危害不亚于栖息地的缩小。喜欢在晚上鸣叫的青蛙,如果周围有强烈灯光它就会不出声。雄蛙不叫,就无法吸引雌蛙繁殖后代。在灯光照射下,萤火虫也无法正常交配。

    2019年,美国动物照明研究所参考了超过200项独立研究,在科学杂志《生物保护》上发表论文指出:“大量的夜间人造光影响了昆虫的发育、运动、觅食、繁殖和捕食。”瑞典科学家则发现,当蛾子感到已被蝙蝠的超声波定位时,慌忙之中会进行无确定路线的俯冲,以逃避蝙蝠攻击;但当蛾子暴露于人工光源下时,它就不能正确利用这种防御手段,这大大干扰了蛾子的正常生活能力。事实上,每年死在灯光下的飞蛾和其他夜行昆虫达数十亿。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显示,雄性知更鸟会积极地以叫声捍卫高质量的栖息地,但在亮灯小道附近的雄性知更鸟却表现得不太积极,无法捍卫领地。
, 百拇医药
    被光污染影响的不仅是动物,有时植物也间接受到影响。瑞士伯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光污染导致夜间授粉虫媒——蛾类和甲虫等对花的造访量减少约62%。▲

    贪欲捕杀几乎灭绝虎豹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显示,全球野生动物44年间消亡60%,人类活动直接构成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1970~2010年间,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50%,其中,两栖爬行类物种下降幅度最大,为97%。

    人类的捕杀是很多野生动物消失的原因。例如,加勒比僧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它们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数量众多,但由于海豹皮毛和海豹油有着较高的利用价值,它们遭到人类的狂捕滥杀,直到2008年,加勒比僧海豹被宣布灭绝。再例如爪哇虎,曾是19世纪最常见的老虎之一,然而随着栖息地陆续被人类侵占,这些老虎要么被毒死,要么被追捕。1983年6月,最后一只爪哇虎在雅加达的动物园去世。
, 百拇医药
    在我国,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广东地区曾流传吃禾花雀可滋补身体的说法,于是,这种原本和麻雀一样随处可见的小小雀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红色名录中从“濒危”升为“极危”。这意味着,其野生种群已经命悬一线。高鼻羚羊原来分布在内蒙古附近,就因为它的角是传统中药中一味名贵药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它们因人类捕杀彻底消失……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消失。▲

    化学药品毒杀无数猛禽

    化学制剂的使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方便,但它们流入自然界,对一些动物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斯温氏\u9d5f(kuáng)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猛禽,夏季它们栖息在北美西部地区,冬天则从潘帕斯草原的越冬地以及农田栖息地出发,飞行1万公里进行迁徙之旅。斯温氏\u9d5f好食昆虫,例如蚱蜢、蜻蜓、甲虫等。不幸的是,当地农民使用杀虫剂来控制草蜢及蝗虫横行,成为导致斯温氏\u9d5f数量骤减、种族衰落的主要诱因。1995~1996年间,竟有6000只斯温氏\u9d5f因中此毒而身亡。农田间,人们随处可见这些原本应飞翔在迁徙之路上的猛禽尸体。
, http://www.100md.com
    兽用止痛药双氯芬酸是一种用于治疗家畜的抗炎药,一旦秃鹰扑食了服用过此药的家禽尸体,其肝脏就会受到影响,几天之内便会死于急性肾衰竭。经查,这种物质就是导致东方白背秃鹰、长嘴秃鹰和细嘴秃鹰数量骤减的“元凶”。

    由于化学品泄露、免疫力下降等原因,美国蜜蜂数量出现大幅度减少。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和英国农业部调查发现,花粉样本中存在大量有毒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等,这可能是导致蜜蜂数量骤减的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

    动物无家可归

    全球变暖让一些动物无家可归。北极冰川的大幅度减少,使北极熊失去了应有的生存空间,甚至没有“立足之地”。北极熊尽管会游泳,但并不能长期泡在水中,如今的它们面临灭绝风险。随着冰河形成的季节性河流的减少,一些湿地受到影响,而在湿地上生长的植物是田鼠的主要食物,田鼠又是许多鸟类的食物。田鼠的消失,使许多迁徙候鸟无法生存,只好另觅栖息地。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研究表示,气候变化使目前12种对人类和野生动物最致命的疾病(包括埃博拉、霍乱、瘟疫、昏睡病等)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水环境变化,改变了自然环境的水源条件,导致野生动物更多地进入家畜、家禽的饲养环境,从而增加了带病野生动物与家禽接触的几率。

    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松鼠、青蛙、果蝇等动物的个头都在变小,这是由于气候变暖让它们不再需要过多热量度日,因此在摄取食物和营养时变得消极,发育迟缓,身体素质大不如前。

    珊瑚、贝类、鱼类等海洋生物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海水酸化会溶解珊瑚礁,在其中生活的动物也将无家可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