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家庭医生
编号:12610
有黏膜的地方就可能糜烂(疾病探秘)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7日 生命时报 2014.11.07
     在医学中,糜烂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皮肤、黏膜处局限于黏膜表层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而较深的坏死性缺损,超过黏膜肌层则称为溃疡。

    人体有许多肉眼直接或间接可见的器官病变会表现为糜烂,如表面皮肤糜烂、宫颈糜烂、生殖器糜烂等;通过内窥镜等辅助设备可以观察到的则包括气管黏膜糜烂、食管黏膜糜烂、胃黏膜糜烂、肠黏膜糜烂等。临床上以急性糜烂性胃炎最常见。

    引起糜烂性病变的原因有很多,如创伤性外力作用(机械摩擦、烧伤等)、化学物质刺激(酸或碱、药物、酒精等)、病菌感染、局部血管挛缩,或因闭塞导致缺血、营养不良,以及应激或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吸烟,都可以引起不同的糜烂症状。

    急性糜烂性胃炎又称出血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其成因包含内外双重因素。外源性因素如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内源性因素可能为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大手术、过度紧张劳累、十二指肠—胃反流等。

    此病发作较急,常有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脱水、酸中毒或休克,并伴有贫血。轻者可无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特别是发病24~48小时内。如果超过48小时,病变可能已不复存在。

    一旦患上急性糜烂性胃炎,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多数情况下,只要病因去除,胃黏膜糜烂和出血就能自行愈合及止血;少数患者黏膜糜烂可发展为溃疡,并发症增加,但通常对药物治疗有不错的反应。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糜烂病变一般较浅,治愈后通常不留疤痕,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反复刺激局部皮肤或黏膜,上皮在多次反复的修复、增生过程中,可能会对组织器官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有发生异常增生甚至癌变的风险。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能对致病因素放松警惕。▲, 百拇医药(辽宁省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主任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