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4.03.04
编号:5094
“红包协议”能否换来安心(热点聚焦)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4日 生命时报 2014.03.04
     ●专家称,红包对患者是负担,对医生是种耻辱

    ●网民说,签协议是形式主义,防君子不防小人

    2月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在二级以上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必须签署协议书,承诺不收、不送红包和贵重礼品。一纸协议能否管住存在已久的“红包”?在《生命时报》进行的网络调查中,质疑者占了绝大多数。

    调查显示,半数人选择在手术前送红包,有几百或上千的现金,也有购物卡或礼品。主要原因是怕医生怠慢病人,送了红包能求个心里踏实。七成人对协议的作用表示质疑,称这“就是纸片而已,没有法律约束力”,是“形式主义,隔靴搔痒,只防君子不防小人。”也有少数人表示,即便签了协议,还是会送红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通过签订协议遏制红包现象出发点很好,但能否解决根本问题还是个很大的问号。“其实,在北京市卫生局系统的医院里,早就存在这样的条款,估计有10年了。不同的是,过去有关红包的条款包括在患者签署的《入院须知》内,而非一套完整的协议书。”

    贾继东说,病人给医生送红包的原因主要分成三种:一是真的从心里感谢医生;二是怕自己得不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对医生不放心;三是希望能得到额外的服务,比如手术加塞等。另外,像任何行业一样,医生里也不排除有极个别害群之马主动暗示或索取红包。他语气坚定地说,不管哪种情况,对患者来说,红包都是一种负担和伤害;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一种行业耻辱,所以这种现象肯定是不该存在的。

    但是,我们必须剖析红包普遍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解决。比如,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配置不合理,患者担心不送红包得不到好的服务;医务人员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导致一些医生做出收取红包的“饮鸩止渴”之举。更为畸形的是,如果医生不肯收红包,有些患者还会觉得心里不踏实。贾继东说,很多年前就流传过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因为医生没收红包,患者家属竟将已经推到手术室门口的患者推出来了,因为他们觉得医生不收红包肯定是因为对手术没有把握。所以,一纸协议能不能让这些患者安下心?现在还不好说。

    说到底,红包问题的根源是体制机制因素和社会环境问题,制度不改,就难有治本之策。“每个医生都应凭借自己的知识、技术和辛苦劳动,体面地、有尊严地获得应有回报。每个医生在看病时,都不该考虑自己的收入问题。但是,医疗体系和分配制度的安排却不能不考虑医生的收入。”贾继东说,要彻底遏制红包问题,必须要健全医疗体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并走上法治之路。仅靠规定,要求医生和患者签订拒收、拒送红包协议,尽管愿望良好,但有点治标不治本,甚至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了。▲, 百拇医药(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