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编号:13630372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5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2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3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护理;30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卧床时间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卧床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突然发生持续性的闭塞,导致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肌坏死,常会伴有心电图变化和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等症状[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研究就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统计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1~94岁,平均年龄(64.02±3.88)岁,采用传统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63.18±4.12)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方式。患者治疗前对于研究分组方式以及治疗情况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统计学对比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工作小组:由护士长领头,组建一个专业的护理工作小组。2)循证护理人员培训:对工作小组人员进行循证护理方面知识专业化的培训,确保小组每个成员能够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能够对科研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和总结。3)提出问题并循证支持:根据建立的循证护理方案实施规范护理,主动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疾病程度和期望病情转归值,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对循证的问题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归纳和分析。根据患者各自病症的具体情况,查找相关医学数据文献,对每位患者制定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案。4)实施循证护理:首先,具有丰富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开展沟通和宣教,将治疗方式、治疗目的、配合事项、注意事项、疗程、疗效和费用等问题清晰、明确地告知患者,帮助患者恢复康复信心,消除种种顾虑,使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其次,在治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其建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再次,医疗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控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如心率、血压、心电图等。一旦发现有指标不正常的情况发生,立即采取相关应急处理,并且及时记录和汇报。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满分100分,超过65分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配对t检验。患者满意度采用百分数(%)表示,配对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卧床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的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患者中有比较高的发病率[2]。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较为凶险,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复杂多变,致死率高等特点。患者一旦发病,病情危重且易反复,极易并发心律失常、休克甚至心力衰竭,有着非常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3],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也给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过去的常规护理是以医生、护士为中心,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护理模式,往往只是依据医生或者护士临床的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治疗和护理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4]。循证护理是医学临床上一种新颖的护理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它审慎地将科研结果同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期望和要求相结合。提出问题并且获取临床证据,目的是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好的、最有效果的临床护理方案,多年前已经在欧美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5]。这种护理方式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查找文献、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需求,一对一制定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方案[6]。定制标准化的诊疗和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卧床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患者康复时间短,身体恢复较快,护理效果十分显著;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对于循证护理干预方式更加认可和满意,有利于促进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缩短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更高,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淑梅,朱秀珍.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06(07):222-223.

    [2]刘秋红.循证护理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07(10):23-24.

    [3]肖学琴.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治疗中的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2):233-235.

    [4]王霞,李小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08):121-123.

    [5]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4):2211-2214.

    [6]吴梅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06(17):28-29., 百拇医药(张桂荣)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