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
编号:13634115
健康教育干预在33例慢性胃炎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7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法把66例慢性胃炎患者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慢性胃炎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广泛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慢性胃炎;应用效果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的患病率居各种胃病首位,具有起病慢、难彻底治愈、病程长、易复发等特征,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除了临床有效治疗外,对于慢性胃炎患者而言,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于强化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我院主张在慢性胃炎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治疗的66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4例,女32例,平均年龄是(41.32±2.5)岁,平均病程(2.1±0.7)年。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食欲不佳、饭后饱胀、腹部疼痛等症状,全部患者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治疗方案,如营养支持、促进胃蠕动、抑酸、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等针对性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如饮食指导、服药指导、病情观察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健康教育干预,具体方法和内容如下:

    1.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口头教育,采取口头方式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发病原因、注意事项及主要治疗药物等。

    1.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健康知识宣讲。基于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向患者详细讲解慢性胃炎的有关知识。首先制定一份科学、全面、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采用开展讲座、面对面交流、宣传栏等不同方式,向患者详细介绍慢性胃炎有关知识,例如诱发病症的因素、患病机制、治疗方式、疾病预后、注意事项及损害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患者全面了解和认识慢性胃炎这一疾病。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监督患者,详细介绍科学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同时将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告知患者,预防患者过多的忧虑,确保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治疗,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早日康复。

    ②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科学指导,引导患者用餐定时定量,尽量食用一些容易消化、比较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不得食用过烫、过冷、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不得暴饮暴食,过于饥饿或过饱会严重损伤胃粘膜,患者需要戒烟戒酒;适量的运动锻炼(合理控制运动量)。

    ③服药教育。大多数患者存在思想不重视、服药不规律等情况。护理人员将坚持服药的作用及意义告知患者,同时向患者介绍各种治疗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联合用药的功效、药物相互作用等,使得患者对药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向随意减量、停药的患者,讲述病情稳定的影响因素、擅自停药减量的危害,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④心理干预。有的患者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常常会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关爱患者,细致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尊重、理解患者,告知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病情治疗的重要性,鼓励患者采用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1.3 效果判定标准

    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技能操作示范方式、指导内容,总共满意度共有三个条目,每个条目分0~2分(2分为十分满意,1分为满意,0分为不满意)[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χ-±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种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年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不良饮食习惯、急性胃炎久治不愈、药物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等是诱发该病的常见因素[3]。长期的疼痛导致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骤然下降,极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直接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证实,慢性胃炎除了有效药物治疗外,更需要重视日常自我保健,尽快恢复胃功能。然而,大多数患者由于不了解医疗知识,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行为,从而严重影响了病情的治疗效果和恢复。因此,重视患者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由于病程较长,病痛的影响极易出现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这便要求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过程中了解患者各方面的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注意掌握沟通技巧,积极主动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采用鼓励等方法提高患者自信心,从而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对我院治疗的66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慢性胃炎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促使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有效改善,值得在护理领域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钱珊珊.健康教育在43例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0):124-125.

    [2]刘晓兰.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慢性胃炎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49(9):321-323.

    [3]王异平.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慢性胃炎护理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4):502,504., 百拇医药(曾璇)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