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分娩期并发症 > 产后出血
编号:13640157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1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13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随机择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之间,我院产科接收分娩的80例产妇。将她们按照抽签法平均划分成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两组,每组分别40例。给予常规护理组产妇一般常规性护理,给予心理护理组产妇特殊心理护理。比较、分析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和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心理护理组产妇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且心理护理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134.51±48.76)ml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246.28±48.29)ml。两组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对产妇产前、产时、产后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产妇心理状态,控制产妇产后出血量,平复产妇心理,护理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妇;产后出血;影响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1]。产后出血,是妇产科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围产期并发症,它主要指的是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的24h内其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的症状。产后出血容易导致产妇出现血管内凝血、继发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等,严重的甚至造成产妇死亡[2],因此,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临床产妇产后出血的机率。本文抽选了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产科接收的80例待分娩产妇作为研究目标,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产科接收的80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目标。产妇年龄均在21~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53±4.46)岁;初产妇65例,经产妇15例;妊娠周期在37周~41周之间,平均妊娠周期为(39±1.3)周;按照产妇学历水平划分,本科及以上15例,大专及以上34例,初中及以上25例,初中及以下6例。将80例产妇按照抽签法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两组例数均等。两组产妇在年龄、妊娠次数、妊娠周期、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对比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经我院产科产前检查,所有产妇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及传染病史,无妇产科内合并其他疾病。排除胎儿畸形、死胎产妇以及合并肝、肾、心脏、免疫系统、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给予常规护理组产妇产科一般常规护理,给予心理护理组产妇特殊产前、产时、产后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3.1 产前健康心理教育 首先,产妇入院后热情招待,加强与入院产妇的心理沟通与交流,保持语音、语调、交流态度良好,注意倾听产妇心声,帮助产妇熟悉周围环境,消除由于环境陌生产生的紧张压力,保持产妇心情舒畅,为产妇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产前分娩环境。其次,护理人员要给予产妇分娩前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发放产前心理教育健康手册,为产妇深刻讲解分娩过程及产后出血预防等知识,使产妇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产后出血的诱发机制以及注意事项,正确认识分娩疼痛,消除产妇因分娩疼痛造成的精神高度紧张,特别是初产妇,消除他们的紧张顾虑。

    1.3.2 产时心理指导 加强对产妇产程期间的心理指导,在第一产程时,鼓励产妇在宫缩间歇时间,补充充足能量积蓄体力。指导产妇按摩下腹部,减少分娩疼痛。第二产程时,体贴、关心产妇,给予产妇心理和精神的安慰,指导产妇按照正确方法宫缩,在宫缩间歇时放松全身,保存体力。第三产程时,当胎儿娩出及时告知产妇,并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胎儿,同时加强宫缩剂促进产妇宫缩,安抚产妇,保持情绪稳定,预防产后出血发生。

    1.3.3 产后心理安慰[3] 对产妇实施全程陪护管理,确保及时了解产妇状况。一般而言,产妇顺利生产后,其家人对婴幼儿的关注度高度增加,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对产妇的关心。因此,医护人员要鼓励家属多关心和慰问产妇,加强心理上的体贴和安慰,避免产妇产生不良心理,造成情绪波动。此外,为避免产后突然大量出血情况的发生,及时发现产妇情况,对突然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要根据具体情况第一时间采取处理措施,注意谨言慎行,做好保密工作,以免不当言语刺激到产妇,同时全面安抚和安慰产妇,消除紧张心理。

    1.4 观察指标[4]

    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产后出血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χ-±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比较

    心理护理组产妇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2.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心理护理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且常规护理组产后出血率(17.5% VS 2.5%)明显高于心理护理组。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的一种常见性疾病,容易引起多种产后并发症,严重的还会造成产妇大出血,严重威胁了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必要护理措施,加强对产妇产后出血的护理,阻止产妇产后大出血发生是确保母婴安全的关键因素。

    产妇在分娩期间由于需要承受巨大的生理疼痛和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对产妇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诱发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宫缩乏力等情况,从而严重威胁到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健康安全[5]。同时,产后出血产妇由于刚分娩完,身体各组织机能均处于疲劳状态,害怕、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容易导致其心理崩溃,且会使产妇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肺内气体交换不足等,加重产后出血的程度。因此,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缓解其不良心理情绪和状态尤为必要。

    本次临床研究显示,心理护理组产妇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产妇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并且产后24h出血量和产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与杨雪媛等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产妇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产妇产前心理健康教育[6]、产时心理指导以及产后心理安慰,能够使产妇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放松,减少分娩疼痛,缓解产妇紧张、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控制产后出血量。心理护理干预对确保母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问答[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8(9):29,96,119,126.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牟彩芬.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23(7):354-355.

    [4]张玲.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所致焦虑和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1):1373-1374.

    [5]杨雪媛.心理护理干预对临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3(19):362-364.

    [6]杜云,王茜,孙红格.预防护理干预对减少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13(21):2019-2021., 百拇医药(胡传凤 邹容)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分娩期并发症 > 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