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334563
在线短租:房源照片成“照骗”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11期
     一到假期,通过方便快捷的在线短租平台订房已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有的短租房实际情况与平台上发布的位置、房间条件等信息严重不符,甚至有的设施陈旧、无证经营,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一些在线短租平台对房源发布把关不严。

    地板变成了水泥地,垃圾到处都是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在线短租市场交易额预计將达到169.6亿元。与此同时,与短租房相关的消费投诉也日益增多。据江苏省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针对在线短租房的投诉明显增多,已占住宿类问题投诉的60%以上。

    不少游客反映,打开在线短租平台,特色房源图片精美、位置绝佳,不少短租房在预订时都“看起来很美”,实际现实中却大打折扣。不久前,河南濮阳的小张刚大学毕业,到上海参加工作面试。他在短租平台上订了一间房,照片里看着干净整洁,实际却完全相反。“地板变成了水泥地,垃圾到处都是,小小一间房挤了8个人。”小张说。

    实际位置与网上描述的严重偏离,是租客投诉的另一大热点。来自安徽的李女士向笔者诉说了她的遭遇:“我去年到南京参加公务员考试,在短租平台上订了一间离考点很近的房子,可是按照平台上的地址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打电话给老板,结果平台上显示距离考点只有十几米的房子,我按老板指引的路东绕西绕,拖着行李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

    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在线短租平台的准入门槛低,管理松散,申请成为商家只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即可,对房源信息的发布把关不严。甚至用在网上挑的几张照片,在一家短租平台上填写了地址等信息,进行了几步简单操作后,就显示房源发布成功,10分钟之后就有人联系看房。而在发布房源的过程中,平台只要求验证个人身份信息,对发布消息内容的真假并没有进行任何核实和确认。

    无照经营、存安全隐患、不用身份登记

    根据多家在线平台提供的信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很多在订房App上打着“青年旅馆”“民宿”等旗号的短租房,存在各类问题。

    网上大肆宣传,实则无照经营。笔者通过走访南京、上海、合肥等地20多家在线短租房,发现这些短租房普遍打着“青旅”“民宿”的旗号,由民房私自改造而成,没有牌匾和标识,均属无照经营。一家短租房的负责人称:“像我们这种房屋,如果按照旅馆业标准管理,根本申请不下来营业执照,只能通过在线短租房平台发布房源信息。”

    房屋内设施老旧,存在各种隐患。笔者在南京新街口的一家短租房采访时,因乘坐的电梯出了故障,被困在电梯里近20分钟。在珠江路附近的短租房采访时发现,3部电梯坏了2部,消防通道也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杂物。

    南京长乐街上一家由一间平房改造而成的短租房,进门通道棚顶漏雨,缠着胶带的电线离床不足半米。而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一家短租房为了提高房屋的利用率,在室内卧室和卫生间都增加了隔板,被隔断的走廊一次仅容一人通过。

    交钱即住,很少登记核实身份信息。根据《旅馆业治安管理条例》规定,住宿登记时,应当查验住宿人员身份证件,逐人如实登记住宿人员的姓名、性别、民族、住址、有效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以及入住、退房房号及时间等信息。笔者在20多家在线短租平台订房发现,普遍交钱即住,仅有一家要求进行身份证件登记。

    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一位在线短租从业人员表示,这种短租房最大的特点就是利润高、成本低。“一般来说,这类房子大部分是短租商家向别人租来的,交完租金剩下的全是自己赚的钱。基本上一个人经营就够了,省了不少成本,旺季一个月赚一万多元根本不费什么劲。”他补充道。

    谈到监管,他对笔者说:“说实话查得并不严,即使查,我们也会用‘阴阳地址’来规避,留在平台上的电话也不是自己的。干好几年了,也没啥事。”更有一位在线短租商家坦言,不怕投诉,如果投诉多了,换个平台重新注册就好了。

    一位在线短租平台的客服在接受采访时一再申明,平台和商家之间只是合作的关系,对于商家的欺骗行为,平台管不了,出了任何问题也概不负责。如果房客发生意外事件,平台只能相应降低商家的评分,情节严重的再和商家协商,解除合作。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建议,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财产、人身安全保障方案及身份识别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房东、租客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和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交易双方可以根据累计评价和信用评级来进行双向选择。此外,还应加强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立法层面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台加强短租市场管理的相关政策,分类设定建筑设施、消防安全、经营管理的标准,由相关部门发放相应的经营许可或准予申报登记。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官网2018年8月30日) (李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