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子宫内膜异位症
编号:13758858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5
     【摘要】目的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22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进行性分析。结果22例中,7例伴发生殖道畸形。主要症状为经期下腹痛、急性下腹痛、慢性下腹痛、月经异常、盆腔包块、外阴异常及停经。术后给药组复发率显著低于术后未给药组(P<0.05)。结论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合并生殖道畸形,常见症状为经期下腹痛。诊断依赖手术及病理,术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辅助治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孕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青春期少女发生盆腔疾病和痛经的常见病之一。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早期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难度,严重影响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本文通过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22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诊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2例,年龄11~19岁,平均(17.5±1.5)岁。全部病例均通过腹腔镜或开腹于术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伴发生殖道畸形患者7例,占31.8%(7/22),平均(13.6±1.8)岁;无生殖道畸形患者15例,平均(17.9±1.1)岁。

    1.2方法对22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诊断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手术18例,开腹手术4例。手术为腹腔镜下或开腹直视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盆腔腹膜内膜异位病灶电凝术,对有盆腔粘连者,行粘连分离术,合并生殖道畸形者解除畸形。部分中重度内异症患者予药物后续治疗。同时,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标准分期法(r-ASF)进行分期,统计相关构成比。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百拇医药
    2结果

    2.1临床一般特征22例患者中,无生殖道畸形患者15例,平均(17.9±1.1)岁;7例伴有生殖道畸形,平均(13.9±1.8)岁,两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者平均初潮年龄(13.06±1.2)岁,而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距初潮平均间隔时间为(4.0±2.1)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痛经程度及r-ASF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症状患者主要症状为经期下腹痛9例(40.90%,无生殖道畸形3例,伴生殖道畸形6例);急性下腹痛和慢性下腹痛各1例(4.55%,均无生殖道畸形);月经异常、盆腔包块8例(36.40%,均无生殖道畸形);外阴异常1例(4.55%,无生殖道畸形);停经2例(9.09%,无生殖道畸形)。

    2.3治疗2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生殖道畸形14例行腹腔镜手术,1例因急性下腹痛行剖腹探查。术中行一侧或双侧卵巢内异囊肿剔除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灶电凝术、盆腔粘连松解术。7例合并生殖道畸形患者,4例行开腹手术矫正生殖道畸形,3例行阴道手术并行腹腔镜检查及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2.4药物治疗术后5例(22.73%)给予内美通,3例(13.6%)给予GnRH,2例(9.1%)给予妈富隆,1例(4.55%)给予米非司酮,持续给药3~12个月。术后药物治疗者随访1.5~4年,定期盆腔检查以及超声复查,均未见复发,其中1例已生育。7例术后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随访2~4年,复发3例(42.86%),术后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但是青春期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由于年龄等因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目前有关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青春期女性生殖道梗阻性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多见,杨佳欣等[1]报道生殖道畸形是引起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伴生殖道畸形7例,占31.9%,提示生殖道畸形与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相关性,这可能与生殖道畸形可引起经血流出受阻有关。同时,本研究中患者初潮年龄、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距离初潮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显著。
, 百拇医药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控制疼痛、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复发和保留生育功能[2]。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不论选择经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其目的均是最大限度地切除或破坏肉眼可见病灶,分离粘连,重建盆腔正常解剖结构,缓解疼痛,减少复发和术后粘连,改善生育功能,保护所有生殖器官的完整。目前对于青春期女性患者的治疗,倾向于参照成年女性的标准选择术后药物治疗[3~5]。本研究中术后依照成人标准用药,结果显示用药组复发率显著低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同时笔者看到由于样本数量少,用于治疗成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对青春期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长期确切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佳欣,沈铿,冷金花,等.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36(12):721.

    [2]刘玉明,汪莎,谢靳.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特征性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5):70-71.

    [3]任黔川,夏红芬,毛熙光,等.28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J].重庆医学,2009,38(23):3007-3009.

    [4]朱家珍.手术辅以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59-60.

    [5]王洪艳.米非司酮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88-89.

    【收稿日期】2011-09-23, 百拇医药(杨丽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