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Z > 窒息
编号:13763106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65例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4
     【摘要】目的提倡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5月湖北省京山县妇幼保健院分娩总人数中出现的65例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5例窒息新生儿,64例经过新法复苏抢救成活,1例死亡。结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可以降低窒息病死率,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

    新生儿窒息是指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1],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预后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复苏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得当有关, 所以及时有效地复苏窒息新生儿,对改善新生儿预后及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极其重要,现将本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分娩总人数中出现的65例新生儿窒息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标准[2],本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有65例新生儿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生后1分钟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为重度窒息,其中轻度窒息52例,重度窒息13例。
, http://www.100md.com
    1.2症状或体征65例中气急、呼吸困难50例,呼吸不规则18例,呼吸暂停6例,不哭10例,面色苍白5例,肌张力低下18例,发绀56例。

    1.3复苏方法确保分娩现场,至少有1名受过新生儿新法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专业人员,采用美国新生儿学会(AAP)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开发的新生儿复苏项目(NRP)ABCD步骤进行复苏[3],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根据呼吸、心率、肤色3个体征不断重复评价,并以此进一步决策和措施,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

    1.3.1A——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胎儿娩出前,准备好已经预热的红外辐射抢救台以及包被等物品,娩出后立即擦干身体,置于温暖的抢救台上,摆正体位,清理呼吸道,吸净鼻腔、口腔的羊水及分泌物,擦干全身,给予刺激,必要时供氧。

    1.3.2B——呼吸100%氧浓度面罩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正压人工呼吸,呼吸频率40~60次/min,效果不明显考虑气管插管。肺部人工通气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步骤,贯穿复苏过程的始终。
, 百拇医药
    1.3.3C——循环胸外按压,有效人工呼吸30秒后,仍无心跳或心率持续<60次/min,实施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为前后胸直径的1/3,胸外按压一定要伴有正压人工呼吸,每3次胸外按压后,正压人工呼吸一次,共计每分钟30次呼吸和90次心脏按压。

    1.3.4D——药物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药物。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血容量扩充剂和碳酸氢钠。重度窒息者经用100 %氧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30 秒后,如果心率持续<60次/min时,可用1:10000肾上腺素0.1~0.3 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5 min后可重复1次,在建立充分的人工呼吸之前不要使用肾上腺素。怀疑新生儿低血容量使用血容量扩充剂,肺部充分通气后有代谢酸中毒者,可用碳酸氢钠。

    2结果

    65例窒息新生儿中,58例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5例经过ABC步骤复苏,1例经过ABCD步骤复苏,1例死亡。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抢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是当今引起死亡和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充分做好分娩急救准备工作。窒息发生后,正确并及时地对新生儿进行有效的复苏抢救,是减少窒息病死率和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降低新生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键。自2007年以来,儿科和产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承办的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NRP)的培训学习,人人掌握了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笔者体会,新法复苏是降低病死伤残率发生的最重要措施,通过对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患儿全程重点监护,密切观察,精心护理治疗,大大地避免或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不仅成活率较前有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尽可能降低了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4~6]。

    参考文献

    [1]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 百拇医药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4]吉辉.胎儿窘迫与新生儿窒息关系的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09,6(5):37-38.

    [5]杨雪丽.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09,6(21):98-99.

    [6]张妙兰.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指南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7-8., 百拇医药(董登海 董霞)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Z > 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