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327632
乳腺癌50例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5日 苏忠诚 姜远平 王田学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本科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化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有效改善,随访2年后存活44例,死亡6例。结论 重视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治疗,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乳腺癌;手术;化疗;疗效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与内分泌关系密切,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列[2]。在我国约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10%,仅次于子宫颈癌,近年来呈逐年上升,有超过子宫颈癌的趋势。多见于40~60岁绝经前后的妇女,男性较少见,病因尚不清楚。本文将本科对乳腺癌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住院治疗的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6~78岁,平均48.5岁。全部患者均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根据TNM分期法:原位癌3例,Ⅰ期14例,Ⅱ期18例,Ⅲ期10例,IV期5例。9例患者有触痛和乳头溢液,2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到肺部,2例转移到胸椎。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乳腺超声检查,示:肿物呈不规则低回声,边界不清楚,正常乳腺结构破坏等图像。钼靶X线检查:肿物密度增高,边缘有毛刺,边界不清,可有成簇钙化灶。腋淋巴结肿大。CT检查:肺、胸椎可见转移灶,胸骨后及内乳淋巴结肿大。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活检病理亦证实诊断。

    1.3 治疗

    1.3.1 手术治疗 3例行保乳术,6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其余41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均采用全麻,取横行梭状或S型切口,以肿瘤为中心,切除乳头及乳晕。采用薄皮瓣,在皮肤与浅筋膜浅层间进行游离皮瓣。游离范围:上至锁骨下,下至肋弓,内至胸骨外侧,外至背阔肌前缘。于胸大肌筋膜下紧贴胸大肌表面切除乳腺及脂肪组织,游离至胸大肌外侧缘,进入腋窝,打开腋血管鞘,离短、结扎腋静脉分支,术中注意保护胸背及胸长神经,将腋窝淋巴、脂肪组织连同病变及乳腺组织一并切除。充分止血,冲洗切口,置引流管,全层缝合皮肤。术后按时拔出引流管,逐渐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练。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腋窝无明显肿大淋巴结,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无转移,腋窝无须过度清扫或不清扫,以防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影响功能。

    1.3.2 术后化疗 无其他异常情况,术后10 d,即可行化疗。其中8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4周期,术后继续化疗2周期。3例原位癌和2例因年龄较大未予化疗,其余病例均根据术后病理给予不同方案化疗,疗程4~6周期。化疗方案分别为:CAF、TAC、TA、TC、CMF、TP、NP、方案。化疗后根据病理及受体结果,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定期复查及随访。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改善。随访2年后存活44例,死亡6例,其中Ⅱ期死亡1例,Ⅲ期死亡2例,IV期死亡3例,复发3例,其余患者临床检查未见复发和转移。

    3 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增生失控[3],致使乳腺的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肿瘤一旦发生,可通过局部扩散,淋巴播散,血行播散。形成早期的远处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病侧腋窝淋巴结。

    乳腺肿块是乳腺癌的最早期、最常见症状,约90%的患者以其为首发症状而前来就诊。乳腺癌多数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质地较硬,晚期可浸及胸肌,肿块固定,活动度小,肿瘤周围淋巴管受浸,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肿瘤周围皮下可出现“卫星结节”。有5%~10%患者有乳头溢液,其中血性溢液只占10%。但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的患者较少见。

    综上所述,乳腺癌如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约90%乳腺癌患者能生存。目前癌症是不能根治的,复发是必然的,只是早和晚,术后无瘤生存仍需要规律性服用增强免疫力或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进行跟踪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0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