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91578
心理干预对职业体检抽血晕针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汤红女
第1页

    参见附件(2847KB,2页)。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企业的法制意识有了相应的提高,职工健康检查率也在不断提高,很多企业都对员工进行岗前、岗中及离岗健康检查。抽血是预防性健康检查采集血液标本最重要和常用的操作技术,但有时会有少数人发生晕针现象,临床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恶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严重后果,在临床上较常见,其机理是强烈的针刺等刺激,经过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的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脏的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脑血流量减少而发生晕厥[1]。晕针原因与心理、体质、病理、体位、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心理因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为了了解心理干预对抽血晕针反应的影响,我们对某企业的体检职工实行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该企业2010年体检职工2249人,其中男职工2238人,女职工11人,2011年该企业体检职工1875人,其中男职工1864人,女职工11人,该企业均为在职职工体检,年龄都在20~50岁之间,由于岗位设置及工种限制的原因,女职工人数明显小于男职工人数,性别比无意义,所有该企业职工体检结果显示本次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禁忌证或疑似职业病。

    1.2 方法

    2011年本体检中心针对晕针的现象进行了有目的的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讲解血液的功能、血量、血的生成速度及采血的科学知识,采血反应产生的原因和心理行为对采血的影响,调整体检者的情绪,并采取鼓励和必要的保证,取得主动配合。②在扎止血带穿刺时可与体检者谈及其感兴趣的话题,分散其对采血的注意力,使不适感觉减轻或消失。③恰当运用非语言交流,如: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可以给体检者带来良好的心境,使其以最佳的心态积极配合检查,达到语言交流所不及的效果。

    2 观察项目

    抽血体检人员有无晕针现象,晕针发生时间短,历时3~5 min,需及时快速处理,观察是否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恶心恶吐、出汗,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现象,常自述眼前发黑,胸闷、心慌、气短等。晕针反应可分为三期:①先兆期:患者多过头晕、心悸、恶心欲恶吐、四肢软弱等症状。②发作期:患者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血压偏低、心率减慢、脉搏细弱等症状,严重者瞬间晕倒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③恢复期:患者神志清楚,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湿,心率脉搏正常,自诉全身乏力,四肢酸软,轻者或先兆期发作后及时处理者可直接进入恢复期[2]。

    3 结果

    该企业2010年和2011年晕针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 讨论

    4.1 晕针相关因素分析

    4.1.1 精神心理因素 抽血晕针是紧张、恐惧心理或疼痛刺激作用于丘脑下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所致[3],本研究显示,心理因素在晕针诱因中影响最大。

    4.1.2 年龄因素 本调查显示,20~40岁的中青年易发生晕针,此年龄段心理反应较为敏感,对疼痛反应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更为敏感,痛觉加剧,当机体和精神痛苦超过所能承受时,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虚弱、头晕、出汗)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困难、窒息感、心悸)从而发生晕针[4]。

    4.1.3 其他因素 不少企业职工利用下夜班来体检,有的青年职工晚上经常熬夜,第2天来体检,使身体本身就处于疲惫状态,另在空腹状态下晕针发生率较高,可能是体检者抽血时心情特别紧张,使消化系统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蠕动加剧,此时若处于空腹状态,易出现虚脱[5],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抽血晕针的发生如:抽血人多,空气不流通,环境嘈杂等可能更易促发抽血晕针的发生。

    4.2 晕针发生的预防和处理

    晕针就是心理反应到生理反应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了心理干预,明显的的降低了晕针的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效果较为满意。对于已发生晕针的患者立即停止抽血,迅速拔出针头,将患者就地平卧,给予温热饮料,通知医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半小时内症状缓解,后随访无任何不良后果。我们会继续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操作技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纪淑霞,张艳,王明兰. 心理护理对体检学生抽血晕针的效果观察.医学信息,2011,24(8):4067.

    [2] 周祝红.晕针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亚太传统医药,201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4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