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21012
中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比较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施明生
第1页

    参见附件(2907KB,3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00例消化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埃索美唑治疗,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14 d愈合率92%,对照组14 d愈合率60%(P<0.01);28 d愈合率观察组96.0%,对照组为86.0%(P>0.05)。症状消失观察组服药3 d94.0%(47/50),对照组12%(6/50)(P<0.01);结论 中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疗效显著,症状缓解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埃索美拉唑;消化性溃疡;疗效

    

    作者单位: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

    消化性溃疡依照发生部位可分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该病好发在秋冬、冬春等季节交替的时候。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黏膜受到胃酸的伤害而有剥落现象,患者常常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大部分患者会感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脘烧灼感、闷痛、胀痛、饥饿痛等。严重的可能会有黑便、吐血、胃穿孔等症状出现[1]。我院在2007年1月至2009年l2月间,采用中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效果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 100例消化溃疡患者。全部患者为近期以中、上腹疼痛就诊,并且服药前3 d之内行胃镜检查均提示为消化溃疡,溃疡直径>5.0 mm。除外下列情况。①复合溃疡。②胃镜提示有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③一个月内曾经服用过其他治疗溃疡病的药物或此类药早期使用的情况。④ 有类固醇或非类固醇抗炎药长期服用史或近来曾使用致溃疡药物。随机将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及病程见表1。

    一般情况及病程

    性别年龄

    病程(年)

    男女范围平均<33810

    观察组46418~5534.428886

    对照组45518~6035.530974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40 mg,2次/日,同时给予中药:柴胡10 g,枳壳9 g,香附6 g,川栋子9 g,芍药10 g,炙甘草6克。随证加减用药:疼痛甚者:加元胡10 g,乌药10克。吐酸甚者:加乌贼骨15 g,瓦楞子15克。腹胀甚者:加陈皮10 g,广木香10 g,砂仁9克。食滞嗳气者:加麦芽20 g,神曲20 g,莱菔子20 g。恶心反胃者:加半夏10 g,生姜9 g;一周后埃索美拉唑40 mg,改为1次/d。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40 mg,2次/d,一周后埃索美拉唑40 mg,改为1次/d。14 d为1疗程。全部患者治疗都在门诊进行,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不严格控制生活习惯。治疗过程中做一次随访,记录变化了的治疗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项目在用药前后5 d内分别检查。结束疗程5 d左右复查胃镜,对没有愈合的溃疡再用药14 d后检查胃镜。

    1.3 效果评定 ①溃疡愈合指标:经胃镜检查溃疡消失;有效:溃疡减小>50%,无效:溃疡大小没有变化或减小低于40%及并发症出现而治疗中断。②疼痛消失:比较用药后疼痛消失的时间。

    2 结果

    2.1 100例患者中除外以下情况 观察组拒绝复查胃镜而失访3例, 14 d复查时发现伴有肝癌转移至胸腔而放弃1例。对照组拒绝复查胃镜而终止治疗2例。

    2.2 症状缓解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都存在上腹部疼痛,用药3 d疼痛消失:观察组47例(94.0%),对照组6例(12%),P<0.01。观察组7 d疼痛100%消失,对照组只有36.5%,3周后缓解的有3例。

    2.3 溃疡愈合 观察组14 d内92%(46/50)愈合。3例巨大溃疡28 d内愈合,28 d后仍没有愈合的2例。对照组14 d内60%(30/50)愈合,28 d愈合率达86.0%(43/50),6例28 d后减小70%。观察组14 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28 d愈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副作用 治疗前后两组分别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都正常。观察组所有病例仅1例出现轻度头昏,其他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如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身心)诸因素[2]。通过不同途径或机制,导致上述侵袭作用增强或防护机制降低,或二者兼之,或内外因合而致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或二者兼而有之所致。内因多与先天秉赋不足、胃脾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异常等有关;外因多与饮食不节、嗜酒过度、寒邪直中脾胃等有关。或内外因合而致病[3]。在治疗方面,祖国传统医学强调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祛邪扶正并举。治法包括散寒、消食、理气、泄热、活血化瘀、益胃养阴、温运脾阳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0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