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5期
编号:11937197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的系统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25日 邹俊辉 陶小华 关杨 肖祖克
第1页

    参见附件(2510KB,3页)。

     【摘要】 目的 系统分析方法评价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快速诊断潜伏结核的准确性。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和其他方式收集文献。用Meta-Disc软件计算合并灵敏度、合并特异性和ROC曲线等评价T细胞斑点试验的诊断正确性。结果 终纳入6篇文献。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检测潜伏结核时,均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低,且存在异质性。合并灵敏度=93.9% [95% CI(90.9%-96.2%)],合并特异性=合并SPE为66.2% [95% CI(62.4%-69.8%)],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8。结论 联免疫斑点技术诊断潜伏结核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差,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 潜伏结核;分枝杆菌;诊断;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系统分析

    

    作者单位:330031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邹俊辉);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陶小华 关杨);江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肖祖克)

    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只有小部分可引起急性疾病过程,大部分则由于机体形成有效的免疫应答,阻止疾病的发展而成为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状态[1]。控制结核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筛查出潜在性结核感染者并进行预防性治疗。有鉴于此,近年来该病的早期诊断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免疫斑点(enzyme link immunospot,ELISPOT)试验的理论基础是当结核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遭遇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时,可在体内产生体外抗原诱导的干扰素-γ(INF-γ)[3]。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ELISPOT检测分泌INF-γ的研究,但各家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ELISPOT在潜伏结核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潜伏结核患者,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阴性;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为金标准;检测早期分泌抗原-6(early-secreted antigenic target 6,ESAT-6)的ELISPOT试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1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