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5期
编号:11937132
浅谈中药毒副反应与合理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5期
     【关键词】 中药;毒副作用;原因;合理用药

    中药的毒,广义来讲就是指它的偏性,《类经卷十四》指出:“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所谓毒者,气味之有偏也。”狭义来讲就是指人们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中药;即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扰乱或破坏机体生理功能,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随着中药用得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毒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尿蛋白、血尿素氮肌肝增高、腹泻、皮疹,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1]。因此中药毒副作用,不仅在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药不当造成的损害,可以说:凡是药物就会有毒副反应的可能性。

    1 原因分析

    1.1 药物来源存在差异 药物的种属和产地不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如木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之分,木通科植物木通无毒,而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临床应用时可因品种混乱,误用而导致中毒。

    1.2 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 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增加药效,改变药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但不当时的炮制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上升,所以有“生熟异治”之说。但是,近年来,忽视炮制工作,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也是产生毒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炙后延胡索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盐,故水煎液中的生物碱含量增加,止痛作用增强,但对肝脏的潜在毒性作用也随之增加[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