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084790
探访“平价”医院(一) 北京:殊途同归的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6年第3期
     上地医院“试水”惠民路

    核心提示

    2005年12月19日,被媒体称为京城首家惠民医院的北京上地医院开业,医院只提供最基本最常规的医疗服务,不得开展特需服务。该院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和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共同出资筹建。该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整个医院的运营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在医院每年收入的基础上,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担,解决医院人力成本和设施建设等费用。

    运营经费缺口较大

    1月16日,记者来到上地医院,门前一块“惠民医院”的牌子很醒目。

    就是冲着这块牌子,家住清河附近的孕妇张爱萍特意打车过来检查,并且准备在这里生产。她说,老乡告诉她,这里生娃娃便宜,怀孕至今,这还是头一回进医院,“俺也听说,要有规律地检查,可是太贵了。”攥着几张化验单,身边没有亲人陪伴,挺着大肚子的张爱萍在门诊大厅很显眼,“孩子他爸还在干活呢。”

    在儿科输液室,一位母亲抱着一岁零两个月的儿子输液:“孩子感冒了,我们就住这附近,药费总共花了50多元。”

    医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杜剑锋介绍,该院设立了158张床位,目前只开了妇产科病区和综合病区。妇产科全都住满了,开业至今,已经分娩了40多个孩子,而综合病区只住了几个人。截至1月13日,该院已经接诊3000多人次。开业前20天,平均每天接诊140人次左右,医院收入六七千元。从1月9日开始,每天接诊300多人次,最多的一天接诊350人次,收入总算突破了10000元。

    杜剑锋说,全院的行政部门只有一个综合办公室,负责党、工、团、信息化等工作,这样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该院的医护人员中30多人来自海淀医院和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是医院各科室的骨干,他们的薪水仍然从原单位拿,另有140多人是聘用的。谈话中,一名毕业生来问医院要不要人,介绍自己是八年制医学毕业生。杜剑锋摇摇头:“户口、档案我们解决不了,也不招毕业生,我们需要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

    医院的设备都是海淀医院和海淀妇幼保健院更新调剂下来的“旧货”。院长王玲说,这是为了减少医疗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众的看病费用。至于旧设备是否会埋下医疗安全隐患,王玲认为,这些设备尽管比较低端,但都是能正常使用的设备,降低成本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目前该院最昂贵的设备是一台生化仪,没有CT,准备打报告申请购买。

    王玲介绍,2005年政府拨了100万元人头费,250万元设备经费。医院一年房租是260万元,水、电、物业、暖气、保洁等运营成本一天是两万多元,而目前,医院门诊次均费用才59元,其中药费仅为19元,药占比很低,就算一天门诊量200人,运营经费缺口仍然较大,照门诊次均费用59元算,门诊量稳定在300人左右,才能维持医院正常运营。

    人才经费是难题

    谈及医院发展中最困难的问题,王玲脱口而出:“人才。”编制已经批下来,共221个,但由于相关政策还不明晰,聘用人员暂时不解决户口、档案,怎么才能招聘到优秀人才,能留住人才,这让她很头疼。医院从去年7月开始筹建,第一批护士到岗,试工期间一个月满打满算就1000元,开业后一个月也就2000多元,为了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医院正在测算工作量,制定绩效考核办法。

    杜剑锋告诉记者,好多周边老百姓问:“你们啥时候能加入医保,我们好把医保关系转过来。”医院也在积极申请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一旦申请成功,将吸引很多周边居民来看病,对扩大病源有好处。另外,该院也不是低保、三无人群定点医疗机构,所以暂时还没有低保人群来看病。杜剑锋希望,政府能给更多的政策保障。

    记者问王玲怎么理解惠民医院?她说,一是要方便老百姓,让他们就近看病;二是要价格便宜,按照诊疗常规,不必要的检查一个也不做,不过度治疗,尽量为病人省钱。王玲认为,惠民医院不应该设门槛,事实上,也没有办法甄别出谁是贫困人群,只要是不想多花钱看病的都可以来。

    “方向没问题。”王玲说。看得出,她对于未来还是很有信心。

    社会福利医院

    资金困局待解

    核心提示

    2001年12月26日,为保障城市低收人人群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宣告成立,这是北京市政府2001年为民办的60件实事之一。这所医院的服务对象是北京市城市低保人员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者抚养人的“三无”对象;因工致残返城青年;上世纪60年代初精简退职老职工;这些人员来院就医可以享受相应的减免措施。在满足以上人员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该院同时对社会开放。医院是经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在清河镇,几经询问,记者终于找到这家医院,门口挂着两块牌子:“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北京市第四社会福利院”。在门诊大厅,挂号就医的人不算太多,一位70岁的大娘刚刚取完药。大娘说,她是毛纺厂的退休职工,家就住在附近,医保关系也在这里,老伴心脏不好,一个月来一趟拿药,一般一次拿100多元的药,这次因为咳嗽,多开了两盒药。

    该院办公室主任张曼介绍,该院是清河地区惟一的一家二甲医院,周边是北京毛纺厂、清河毛纺厂、北京制呢厂等单位的职丁楼,周边居民成为医院的主要病源。该院是市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成立之初,市政府投入1500万元,购买了必要的医疗设备,低保人群拿着身份证和低保证明就能享受相应的费用减免。比如“三无”人员和因工致残返城知青可享受免收门诊挂号费和诊疗费,基本手术费和普通检查费减收30%,普通住院床位费减收60%。这部分减免费用由市福利彩票基金补助。

    张曼回忆说,该院第一个患者是一个患胆囊炎的低保户,去过好几家大医院,一问住院押金都在8000—12000元,来到这里,只收了3000元押金,做了胆囊摘除术,出院结账时只花了2400元。张曼说,低保人群在该院看病后,拿着该院的医疗收费凭证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民政科还能报销一部分费用。从医院提供的医疗救助对象享受医疗减免情况统计表上,可以看出,2004年共有915人次享受减免,减免金额为16450.20元。

    副院长卢万海告诉记者,4年来,人才匮乏、设备投入不足、就医环境狭窄一直困扰医院。目前,医院最昂贵的设备是800毫安的日本产X线机,没有CT,B超仅有一台,化验设备也就一套低档的全自动生化仪,抢救设备几乎没有。医院曾想建ICU病房,因最低投入得100万元,没建成,想购买输液泵也没有经费。

    2001年,医院成立时,招收了6个大学生,现在已有3个离开该院,原因是奖金太少。医院设立150张床位,但现在仅有61个编制,人员不够只能外聘,聘用人员以退休人员为主,护士聘的大都是外地的,一个月1000元左右。医院2005年全年结余仅100多万元,小型房屋改造费、小型设备添置费、过节费等都得从这里掏,奖金微乎其微,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医护队伍。

    卢万海介绍,加上该院下属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05年日门诊量为200多人次,这已经比2003年的78人次好多了。2005年出院人数为170人次。医保病人次均住院费用仅为4000多元,一板阿莫西林胶囊,大医院卖10多元,这里只卖3元。由于服务人群以低收入人群为主,医院尽量用廉价药。

    卢万海说,尽管处境艰难,医院还是获得了百姓的认可,2005年在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和创建公共卫生文明单位时,两次测评群众满意度均为100%。“我们不光是一家医院,还承担着市政府关爱低保、特困人群的职能,所以服务态度一直很好。”

    如何走出困境,卢万海认为,需要尽快增加人员编制,按照150张床位的规模,人员编制起码得达到195人。医院就医环境差,两三个大夫挤在一间屋里看病,没法保护病人隐私,要增加医疗用房,争取向一医一患一诊室发展。另外,要把医院急需的医疗设备配齐了。“说到底,还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百拇医药(张灿灿 雷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