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3期
编号:10392613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为皮脂腺囊肿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3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3-3218-0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不太少见,由真皮发生,位于表皮下,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瘢痕疙瘩,好发于躯干,低度恶性,具有假包膜,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可血行转移[1]。一般诊断并不困难,有时受各种原因影响,也可导致误诊,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现将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发生。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42岁,主因右腰部肿物2年就诊。患者缘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其腰背中右侧有个质硬肿物,稍隆起皮肤,皮色暗黑,无疼痛不适,当时未做任何处理。10天前,因腰背部不适,烤电理疗(患者门诊就诊时未提及)时,此肿物突然增大来就诊。查体:T37℃,P76次/min,R100次/min,BP15/11kPa,WBC1.3×109/L,肿物约3.5cm×2.0cm×3.5cm大小,稍活动,门诊按“皮脂腺囊肿伴轻度感染”行手术切除。在行肿物切除过程中,患者提及数日前腰背部烤电理疗时,肿物突然增大。手术区域局麻行梭形切口,分离过程中,目测为实质性肿物,边界较清楚,具有假包膜,切开肿物组织切面呈粉红色、致密,当即否定了“皮脂腺囊肿伴轻度感染”的诊断。手术完毕后,遂对肿物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病理诊断为“腰背部皮肤纤维肉瘤”,结合临床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 百拇医药
    隔日,患者要求住院彻底手术治疗。再次查体:T37℃,P78次/min,R28次/min,BP112.5/75mmHg,一般情况可,神清,精神可,腰部右侧(相当于腰椎Ⅰ、Ⅱ处)有横切口、已缝合5天,长约5cm,患者无咳嗽、胸痛及呼吸困难,无腰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颈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手术记录: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局部碘伏消毒后铺无菌中单,局麻麻醉成功后(加基础麻醉),于原切口及周围5cm处再取梭形切口,切除切口周围皮肤,深达背阔肌,切除肌筋膜,缝合因张力高,于切口上侧行“V”形切开,减张缝合大切口,放引流管,“V”型切口“Y”型缝合。术后12天拆线,切口Ⅰ期愈合。术后切除组织再送病理检查,未发现异常组织。

    2 讨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不太少见。在本单位约占非淋巴网状组织肉瘤的10%。由真皮发生,生长缓慢,病期长。切除后易复发,转移少见,应尽早切除含正常皮肤和深部相邻筋膜的病灶。肿瘤位于表皮下,直径2~20cm,多呈结节状,向外突起,表面皮肤光滑,形似瘢痕疙瘩,也常伴发红、紫红或破溃。好发于躯干,边界较清楚,具有假包膜,肿块切面呈淡粉红色、致密,无交错的纤维束[2]
, 百拇医药
    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较常见发生,为真皮内的皮脂腺管堵塞,致皮脂及脱落的上皮潴留而成,有包膜,因内容物为粉状皮脂,又称粉瘤。肿块呈圆形隆起,如硬橡皮,伴感染时,脓肿形成则变软,肿块中央的小黑点退即为上皮堵塞的腺管,与皮肤粘连,不能掀起,而与深部组织无粘连,可任意推移。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头、面、背、臀等处。依据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笔者认为,要减少误诊关键在于对患者全面收集病史,仔细体检,思路开阔,不要满足于几种常见病,要警惕少见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误诊,应及时处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不断积累经 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尤其在中级或基层医院,要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全面、周到、准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吕树森.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 王德延.肿瘤病理诊断.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

    作者单位:056002邯郸河北省工程学院附属白求恩医院

    (编辑 李 木), http://www.100md.com(沈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