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5.10
编号:76928
6.5元巨款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0日 生命时报 2019.05.10
     江苏省盐城市读者 徐良观

    1966年春,刚满15岁的我在南沈灶中学读初一。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国民经济正处在缓慢的恢复时期,同学们的家庭大多比较贫困。我们每天早晚吃的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玉米糁儿粥,中午吃玉米\u7caf子饭。下饭的是汤,春夏是蔓菁菜汤,秋天是南瓜汤、冬瓜汤,冬天是咸菜汤。每顿汤的价格不高,只需三分钱,每周要一毛八分钱的菜金。可就是这样低标准的伙食,我也交不出来。因为父亲在我八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憨厚得近乎于“傻”,是全村闻名的扶持户,我是靠着人民助学金才跨入初中大门的。吃不起汤,我们五六个同学只好吃干饭,有时从家里带来几块咸菜萝卜干,有时就用白开水泡泡饭。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我们,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了。班主任朱老师也只能看在眼里,难受在心头,但他爱莫能助啊!

    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为整理环境,锯下柏树上的枝杈。朱老师领着我们,带上篮子,仔仔细细把一片片柏叶摘下来。柏叶既不能喂猪,又不能喂羊,大家心里挺纳闷:朱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摘好后,他请几位同学把柏叶运到了镇卫生院,中药房里一位老中医收购了这批柏叶,一共卖了6.5元。这数额今天的人可能谁也不放在眼里,可在那个年代,我们觉得简直是一笔巨款。朱老师手里握着钱,把我、孤儿焦广凤、父亲双目失明的杨增桃等六位同学喊到他的办公室。他说:“老师看到你们几位同学天天吃干饭,心里很难受,但又想不出好办法帮你们解决困难。这柏叶卖的钱就分给你们六个,用于解决中午的菜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滋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正在长身体的年纪,朱老师比父母还要关心我们的营养。身处贫穷家庭,遇到过若干困难,我从没掉过一滴泪,可这时我再也不能自已,泪珠串串往下滚,同桌的丁荣兰也感动得哭出了声。在一片抽泣声中,我们从朱老师手中郑重地接过钱。

    后来,我们各自用这凝聚着老师和同学们深情的一元零八分钱,解决了六周的菜金问题,在这六个礼拜里,我们再也没有吃过干饭,吃着这再普通不过的菜汤,却觉得特别有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