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04.19
编号:77928
从刺绣到血管缝合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19日 生命时报 2019.04.19
     从刺绣到血管缝合

    侯 斐

    1894年6月23日,国际殖民博览会在法

    国里昂召开,吸引了380万民众前来参观。作为大会首席嘉宾,法国总统萨迪·卡诺亲自出席并发表演讲。当所有人被演讲吸引时,悲剧却悄然而至。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青年,手持利刃将卡诺刺伤,血流不止。经过两天的抢救,医生回天乏术,萨迪·卡诺最终不治身亡。

    如果这件事放在今天,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在19世纪,若是四肢动脉破裂,外科医生可以借助束带阻止出血,挽救生命,但往往会造成肢体缺血性坏死,最后只能截肢。而对于腹部和头部大出血,由于缺乏血管缝合技术,医生往往束手无策。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参与抢救的医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总统死去。

    这场悲剧深深触动了21岁的实习医生阿历克西斯·卡雷尔,他下决心要解决血管缝合这个难题。

    早在1762年,英国人兰伯特就提出了血管吻合术。然而,动脉血管压力很大,缝合线很容易崩开。即便侥幸逃过一劫,修复后的动脉也会变得脆弱不堪。而且采用粗线缝合而变狭窄的动脉血管,早晚会形成血栓,危及生命。对此,卡雷尔非常清楚,想要解决血管缝合难题,首先要解决技术和材料的问题。

    为了练习缝合技术,卡雷尔的兜里时刻放着缝合针与纸,只要有空就会拿出来练习。他可以做到将纸的正面缝合,背面却看不到痕迹,还可以用手指在火柴盒里打外科结。

    1900年,27岁的卡雷尔博士毕业,留在了里昂医学院工作。长期的解剖工作,让他对人体血管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仍然无法攻克血管缝合的难关,一筹莫展。

    卡雷尔的母亲是位刺绣女工,了解到儿子的难处后,她建议儿子去一家服饰店看看。让卡雷尔惊喜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非常纤细的刺绣针和线,十分适合血管缝合,他决定从刺绣上寻找灵感。

    在母亲的帮助下,卡雷尔学会了刺绣的基本技法,并拜师刺绣名家勒鲁迪艾,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缝缀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卡雷尔发现缝线越细,缝合口越贴合。此外,刺绣女工为了让绣面保持紧绷且易于操作,布料的边缘始终要紧紧固定。受此启发,卡雷尔选用纤细又坚韧的蚕丝作为血管缝合线,创造了著名的“三点法”血管吻合术。

    之前缝合血管时,由于没有血液充盈,血管壁往往粘在一起,一不留神就容易出错,即使缝合成功,血管也会变得狭窄。“三点法”诞生后,医生在缝合时,在血管对接口取等边三角形的三个点缝合固定,然后缝合其余缝口。这种缝合方式使血管对接处的内膜层、肌层能够准确吻合,使血流平稳通畅。

    1902年,卡雷尔在《里昂医学》上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血管吻合术。十年后,凭借血管吻合术以及组织培养上的杰出贡献,卡雷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那一年,他才39岁。

    至今,卡雷尔的血管吻合术已经发明了117年。百年来,血管吻合术应用于治疗血管瘤、血栓、血管创伤、血管狭窄以及器官移植等各个方面,拯救了无数伤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