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68282
会看脸色的中医大师(天下名医)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23日 生命时报 2013.04.23
会看脸色的中医大师(天下名医)

     “察颜观色”练就诊断绝活 七代行医被称当今扁鹊

    如果有人在初见时,就能准确说出你的身体状况,甚至脾气秉性,你一定会大吃一惊。不过,与王鸿谟教授相熟的人,早已对此见怪不怪。看脸色诊病治病,正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王鸿谟的拿手绝活,他也因此被媒体冠上了“色诊奇人”、“当代色诊第一人”、“一代中医大师”、“当代扁鹊”等称号。然而,“察颜观色”的本事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练就的,为研究色诊,王鸿谟过了一辈子“看人脸色”的生活。

    一天出诊八九个小时,仍精神奕奕

    4月12日上午,《生命时报》记者在北京同仁堂中医院的专家门诊部,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神医”。今年已经69岁的王鸿谟教授头发略有花白,但皮肤、气色都极好,说话慢而清晰,语调不高,却很能安抚情绪。

    敲门的时候,王教授正在出诊,他只是略一点头,示意记者可以进来,便将注意力转移回患者身上。
, 百拇医药
    围着王教授的是一男一女。男子说自己浑身没劲,腿沉、腰酸,性功能减退,已经在很多地方看过,诊断是肾虚,但治疗后效果都不太好。王教授听完没多说什么,只是让男子将脸侧了侧,仔细观察了一下,然后又指了指男子两侧眼角偏下的地方。记者看到,在王教授所指的位置上,有两块明显的青黑。他说,这就是疾病在脸上的典型反映,结合这位患者鼻梁处同样发黑的表现,所有症状都应该是肾虚加淤血严重所致。因此,治疗时,不能单纯补肾,必须先化淤血。

    如果说,这只是小试牛刀,后面接连几个病人的诊治过程,才让记者见识了这位名中医的本事。像其他问诊一样,所有患者来了都会先说自己的问题;而与其他医生不同的是,每当他们说完,王鸿谟教授只需号一下脉,观察一下脸色,便能准确指出患者不曾说出的问题。一名因手脚冰凉、脸颊发肿来看病的患者,被王鸿谟教授说中了她的高血压和腰椎问题;一名失眠、暴瘦、早泄的患者,被王鸿谟教授说中了想事太细、性格急躁……

    看得出来,凡是第一次来的患者,都有些惊奇;而老患者们则在跟王鸿谟教授的一问一答中,显出了十分的信任和亲近。
, 百拇医药
    从早上8点开始的门诊,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半,王鸿谟教授才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告诉记者,上午的这4个半小时,他就没挪过地方,一趟厕所也没去,实在是患者太多了。下午,同样的情形还会继续,“估计要到5点多吧。”他说。这一天,是星期五,大多数人眼中轻松的周末。

    出身中医世家,从小立志做扁鹊

    1944年7月18日,王鸿谟出生在北京市一个祖传六代的世医家庭。祖父王雨田是华北地区著名中医,享誉保定、沧州地区,1939年开始转到北京行医济世。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王鸿谟的父亲和大伯因投身军队,未能继承祖业,祖父便将传承的希望寄托在了长孙王鸿谟的身上。

    王鸿谟说,小时候爷爷给他讲过很多故事,其中让他至今不忘的就是扁鹊的故事。“爷爷很会讲故事,每次都绘声绘色。他告诉我,原来只是当店伙计的扁鹊,如何凭诚心打动了名医长桑君,长桑君又如何将一身本事传授给了他。”其实,色诊的技法最早就源于扁鹊,相传扁鹊能够一眼看出齐桓公身体有病,凭的便是这套本事。“当时虽然小,但听了爷爷的故事,我就对扁鹊特别佩服,立志以后要成为像扁鹊一样的人。”
, 百拇医药
    王鸿谟记得,自己五六岁时,爷爷就抱着他一起出诊。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懂,但耳濡目染,渐渐地,便也开始跟爷爷学着观察人的脸色,认识各种中医技法。“虽然色诊技术失传已久,但只要是学中医的人,大多知道它的神奇,所以2000多年来,一直有零星的典籍资料记载。我家是六代行医,到我这儿已经第七代了,这么多年来,祖上也没有放弃过对色诊知识的积累。”王鸿谟说,如今他能够建立起系统的色诊诊断学,祖上的传承、典籍的记载,以及几十年来看人“脸色”的探索和积累,三者缺一不可。

    下放青海,十年成就名医路

    24岁大学毕业后,王鸿谟被分配到青海省湟中县工作。最早的几个月,他跟其他分配到乡下公社的医学生一样,只是在田间地头给老乡看病,之后,被调入县医院。

    “到县医院的前3天,我一直被挤在墙角,没有人找我看病,因为我太年轻,又没有名气,那种感觉很不好。”到第4天,王鸿谟坐不住了,他走出医院,谁知巧遇了湟中县县委副书记晁万海。
, 百拇医药
    “我一看他脸色,鼻翼青紫、天庭黑聚,显然重病在身。可他说自己没有任何不适,不肯去检查。后来我硬拉着他到县医院做了钡餐透视,确诊是胃癌。”晁万海随即飞往上海手术,被切掉了3/4个胃。“手术之后,他以为自己好了,很高兴,还在上海玩了3个月,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了礼物。可当时我看他手术后的气色、脸色,认定病情没有改善。之后他再飞上海,被证实癌症已经转移,最后死在了上海。”

    这是一件结局并不圆满的事,却让王鸿谟和他的色诊技术初得认可。湟中县的大部分老乡都知道有这么一位能够看脸色辨病的“神医”,找他看病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王鸿谟在青海从医十年,这十年间,他名气越来越大,找他看病的人,也早就从湟中县扩大到青海东部的各个区县,草原、田间、野外、炕头,都曾成为他问诊的地方。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王鸿谟回京,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首届研究生。此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没放弃对色诊技法的研究,在理论与临床对照的不断修正中,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察颜观色”的诊病方法,可以在病人还没有任何症状或很少症状时,通过脸色提前诊断疾病,准确率达到70%以上。1984年,该套方法被编入大学诊断教材。
, 百拇医药
    医者仁心,不曾违背

    就在王鸿谟上电视、做讲座、带徒弟、开诊点,忙得没空休息时,他所钟爱的中医学,却承受着种种质疑。

    “中医永远不会衰落,质疑和误解都是一时的。”王鸿谟说,他毫不怀疑中医的科学性,因为它能治好病,也能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模拟复制,但中医要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把中医的理论与西医的检测方法相结合,互为补充,才是日后的发展方向。

    还在湟中县工作时,年轻的王鸿谟就在当地领导的支持下,办过两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培训全县的西医学习中医知识和诊疗技能;由于受到多年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熏陶,王鸿谟也特别擅长用科学验证中医技法,比如他发明的色诊仪,就是将看起来“玄虚”的色诊数字化,变成电脑可以模拟的诊断方式。

    “医者仁心”,从医已近50年的王鸿谟教授,自认从不曾违背这4个字。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只要大家都健康”。为此,他不吝在街头给认出他的群众免费看病,超市里一张简陋的小桌也能成为问诊台;他传授最简单的方法,是让患者自诊自治,患者来看病的次数越少,他越高兴。▲, 百拇医药(张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