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2 > 正文
编号:11743915
超高热危象的急救护理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2kb)。

    超高热危象的急救护理

    超高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41℃。超高热危象是指高热同时伴有抽搐、昏迷、休克、出血等危急征象。体温的升高可引起新陈代谢增强,使物质分解代谢加强,产热更多,体温再次升高,造成恶性循环。体温超过41℃时,可造成全身实质性器官的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变性,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当体温超过42℃时,可使一些酶的活性丧失,脑细胞不可逆性损害,导致死亡。

    一、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为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引起的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发热 凡是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病因如下:

    1.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白细胞释放内原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如血清病、输液反应、药物热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害,使体温调定点上移,造成发热。常见于:

    (1)物理性因素:如中暑。

    (2)化学性因素:如安眠药、农药等药物中毒。

    (3)机械因素:如颅脑外伤、脑出血。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亢。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应向病人及其家属或相关的人员详细询问病人既往健康状况,有无什么原发疾病。发病前的环境情况,是否去过流行病区,居住环境有无传染病的存在,有无注射疫苗。

    (二)身体状况

    1.症状评估 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及其相关人员,病人出现高热之前有无先兆? 有无感染的征象?有无寒战和大汗?有无剧烈的头痛、呕吐?有无肢体的瘫痪?有无食欲亢进?有无出血现象?了解病人此次发热是急骤的还是缓慢的?持续有多长时间 ?如何演变?是否进行治疗?使用什么药物?疗效如何?有无其他伴随症状?

    2.护理体检 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的检查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病人的面容、皮肤粘摸有无皮疹、淤点;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有无肿大、有无压痛;检查神志、瞳孔情况;重视具有定位意义的局部体征,以便确定主要病变在哪个系统。

    3.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由于过高热,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加之退热不佳、意识不清,可引起病人、家属的焦虑、甚至恐惧,担心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4.辅助检查

    (1)功能性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根据情况做B超、CT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 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针对性的选择,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脑脊液常规,病原体显微镜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血沉、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的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三、护理诊断/问题

    (一)体温过高 与感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环境改变、脱水或出汗能力减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二)潜在并发症 抽搐、惊厥甚至休克 与高热有关

    (三)焦虑 与体温过高有关

    四、护理目标

    1. 病人的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

    2.病人无并发症发生。

    3.病人情绪稳定。

    五、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

    1.降温 迅速而有效的将体温降至38.5℃是治疗超高热危象的关键。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降温措施,及时降低体温,防止体温过高导致病人机体严重损害,甚至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1)物理降温

    1)方法:1)冷敷、冰敷:当体温超过39℃,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用冷毛巾或冰袋敷。2)酒精拭浴:当体温超过39.5℃,可用30~50%、27~37℃的酒精拭浴。3)温水擦浴:当体温超过39℃,病人有寒战、四肢厥冷可用32~35℃温水擦浴。4)冰水擦浴:当体温超过39.5℃,病人烦躁、四肢末梢灼热可用冰水擦浴降温。

    2)注意事项:①酒精拭浴以拍拭的方式进行,不用摩擦方式,因摩擦方式易产热,在腋窝、腘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应适当延长时间,以利于散热;禁拭后项、胸前区、腹部和足底。②不宜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得过低,以防虚脱。 ③伴皮肤感染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皮肤擦浴。④降温效果不佳者可适当配合通风或服药等措施。⑤遵循热者冷降,冷者温降的原则。

    (2)药物降温:当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根据医嘱选择药物降温。药物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一般体温应逐步下降,不宜骤降至37℃以下,以防虚脱。在应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避免引起病人体温骤然下降出现大汗淋漓,加重病人血液浓缩,可再次使病人的体温升高。如病人用药后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应注意保暖,可给予热水袋或热饮料以防体温继续下降。

    (3)冬眠降温:使用以上措施体温仍高,尤其是烦躁、惊厥的病人,可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静滴冬眠药物,达到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震颤、降低组织器官的代谢和耗氧量,防止产热过多。在使用中,应将病人安置于安静的病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