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75884
为什么非要用塑料袋(一家之言)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9日 《生命时报》 2007.06.19
     白色,本是最纯洁的色彩。然而,当它沦为“污染”一词的“奴隶”时,带给人们的就成了梦魇。因此,不少人一提到塑料袋问题,都会摇头叹息:没救了。

    塑料袋确实是致命的,因为它的方便性无可替代。在街头巷角,只要是发生了物质交易,就得有塑料袋作为“保镖”。而塑料袋在完成他们使命的那一刻,便被抛弃变成污染,于是,一堆堆的“白色垃圾”产生了。然而,我们似乎不能去指责使用塑料袋的人,更不能去诅咒发明塑料袋的科研人员,而是该忧心如何把塑料袋“消化”掉。

    有人认为垃圾应当焚烧,产生的热量可以发电,发不成电也可以烧点热水,开个澡堂子,给环卫员工挣上几文外快。然而垃圾的湿度很高,其中的塑料袋,在高温下很容易产生致癌物。塑料不像木头,埋上几千万年,也不能奢望其演化成煤炭。塑料也不像树叶,一把火烧了,排放出的滚滚黑烟只会熏坏你的“地球村”。

    于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少用几个塑料袋。到超市买东西,如果是肉制品或鱼,为了防止外溢,必然要包上一层塑料袋,但在门口交钱时,再套一层就没必要了;买个西瓜,双手抱回家,也用不上塑料袋;买些蔬菜,一个布袋完全可以装下,如果没有,那就用一个塑料袋装所有的菜。

    在对这些行为贯彻实施的半年里,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别别,我不用塑料袋”。开始,这会招来很多不解的目光,后来,收银员们都理解了,虽然他们听得最多的,还是“再给我一个塑料袋”。因此,在超市里推广塑料袋收费,鼓励重复使用塑料袋,鼓励使用环保布袋,进而实现“减塑”,是可能的。

    接下来的事也不太难。拿回家后,先把蔬菜水果的“塑料外衣”脱了;弄得又湿又脏的,简单漂洗一番,再挂起来晾干。最后,每一个都简单折叠积攒下来,卖给收废品的人,或送给他们。北京城虽有近16万的回收产业大军,也有人专门回收塑料袋,但这毕竟不是每个从业者的“共识”,因此,在收废品的人不要的情况下,可以把它们送给捡垃圾的人。因为捡垃圾的人深知日积月累、积沙成塔的道理。他们会积攒上一两个月再卖一次。家里自然还要用一些塑料袋,城市居民没有“泔水桶”,多半是在垃圾筐内套层塑料袋。其实,假如有个塑料桶作泔水桶,每天定期清理,连这最基本的一个都可以不用。

    这种简单的垃圾分类,做的人多了,城市新鲜塑料袋的使用量会大大减少,那些被淘汰以至于被过早埋入深渊,失去转世投胎机会的塑料袋小朋友,也会大大减少。可是,城市里有几个人在这么做呢?居民在责怪政府,说环卫系统的垃圾分类体系没有建成;政府在指责居民,说其素质太差,要再教育几十年。但实际上,只要这些分类物有所值,就一定会有人奋力地、不顾脏不顾累地干。

    卑贱的塑料袋现在正处在有价值与无价值的过渡状态,居民稍微加把力,就可以把其推向循环不息的彼岸。可是,这些“看不见的手”,在哪里飘摇?我们还在等待什么?

    (作者为光明日报资深记者), http://www.100md.com(冯永锋)